夯实“堡垒” 赋能发展铸辉煌——平昌县深入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来源:CCTV今日视界|
2023-06-21 23:19
CCTV今日视界四川讯(王诸德 陈玉铭)6月20日,巴中市平昌县召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通过会议了解到,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党建工作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县委组织部、“两新”党工委书记赵乃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方友先,县总工会副主席黄会义,县非公党委书记张尔兵出席并讲话,充分肯定了平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成效。

会前,还领学了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二届第三次全会精神、巴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关于“党建赋能·壮大民营经济”——书记项目实施方案,以及中共平昌县委“两新”组织工委关于开展“我为大局出份力”实践活动的通知等文件。
平昌县华文公共交通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王朋、平昌亿联置业控股有限公司尹媛、平昌县浓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烨伟向与会的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企业出资人、县个私协会党组织书记、各片区个体工商户组织负责人和县非公党委委员分享了党建工作赋能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大会表彰了2022年以来成绩显著的2名优秀党组织书记,7名优秀共产党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县非公党委书记张尔兵在讲话中总结了过去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情况,近年来,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在县两新党工委的领导下,全县非公经济组织中以单独建立、联合组建、依托建立和挂靠组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促进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截止目前,全县建立非公经济党组织6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68个,小微企业党组织52个、个体工商户党组织1个、专业市场党组织2个,党员732人。建立非公党建工作指导站12个,建立全省“小个专”党建示范点1个。2022年以来全县非公企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名,发展党员14名。
据了解,各非公企业党组织严格程序,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骨干、关键岗位的一线优秀员工中,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上,坚持按照有利于生产经营的原则,以“业余、小型、务实”为主,采取开短会、个别谈心、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使党的活动为企业主所理解、所接受,为党员所欢迎。2022年平昌县个私协会西兴分会党支部被确定为“小个专”省级党建示范点,平昌县华文公共交通运输公司被巴中市“两新”党工委评为“一路有党、绿动平昌”党建特色品牌。去年,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万人进万企 纾困助发展”活动,解决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或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及困难。
会议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县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市场、财税收入、增加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保证和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是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更是实现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会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建立合理的党务工作机构设置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党建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组织生活会、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展、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党员权利保障、企业出资人信息沟通、党建工作考核奖惩等制度。抓好阵地建设,开辟必要的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学习资料,为党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整合现有资源,将党员活动室与工会组织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小个专”小散弱等特点,紧抓党建不放松,在集中组建的基础上,实施查漏补缺,对党员人数较少的小微企业实行联建党组织,对无党员企业实行引导,在招聘员工方面有党员身份的优先,以推动小微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外卖行业党员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将通过帮引,联建于社区党组织。
今年下半年将开展主题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理论学习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引导党员职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常态化、长效化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的贯彻学习,开展学理论、说体会、做表率的“学说做”活动,在共学、共议、共建中营造党建工作良好氛围。各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开展“我为大局出份力”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就近就便采取主题党日、结对共建、志愿服务等方式,以实打实的举措和看得见的成效,提升非公党建活力,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非公党建必担其任,不断擦亮党建品牌。按照市委“两主三基、四向发力”工作思路及“稳、防、拼、创”四字策略,勇担重任,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举措,继续开展“万人进万企 纾困助发展”活动,加大走访力度,摸实情、问需求、送政策、解难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属单位每个党支部牵手一家非公经济党支部,派驻党建指导员,加强党建工作指导,收集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引导非公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引导员工坚定不移跟党走,凝心聚力促发展,为加快建设“三县两地一门户”的现代化平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