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人物 >

中医埋线圣手、徐氏祖传中医继承人徐好清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2-08 10:35

一朝一夕一辈子,一针一线一心人

——访中医埋线圣手,徐氏祖传中医继承人徐好清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医者仁心、救死扶伤,造福社会、建设国家。肩担重任,于危急之刻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心怀天下,时刻谨记杏林旗帜,鸿鹄之高远。中医埋线圣手,徐氏祖传中医继承人徐好清就是这么一个人。

徐好清,安徽省亳州人,中医埋线圣手、徐氏祖传中医继承人、中国医药协会军地人才中心副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期中医适宜技术讲师、健康管理专家、世界针灸联合会会员、全国埋线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针刀医学委员会会员、中国针灸埋线协会理事、中国亳州中医药研究会副会长、亳州市国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高级营养保健师、高级正骨师、亳州市《百膏堂》创始人、北京百膏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北京百膏堂中医药研究院穴位埋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六届中医春晚金牌主持人、中医界专业主持、传统民间中医重走长征路副总策划。他熟练掌握中医各项适宜技术(正骨、针灸、艾灸、拔罐、穴位埋线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于临床,在中医界有着埋线圣手、镇痛大师之雅称。

妙手祛病邪,德心助康健

“一丛梅花针捻转提插通血脉,一把条绒艾烧灼熏熨痊愈快,一个拔罐法刺血火拔精不衰,一根药线埋平衡阴阳神气来。”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说的就是中医针灸穴位埋线疗法。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为中医针灸方法的延伸,又叫长效针灸、医学核武器,是用埋线针或特定针具将羊肠线,即特殊人体可吸收蛋白质线,埋藏于人体特定穴位。它以针灸理论为依据,以线带针刺激穴位,产生针刺效应。羊肠线进入穴位后,即刻参与人体自然组织的生物、生理、化学反应后融为一体,同步循行,在其液化、分解直至被吸收,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温和的良性刺激作用。埋线时由于针头粗、进针深、针感强、放出局部瘀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血瘀症状得到改善,加上线在穴位内长期刺激针感直达病所,共同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徐好清和他的徐氏针灸穴位埋线疗法便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徐好清,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祖父徐化南,是民国时代涡阳中医名家,因治病疗伤,技高一筹,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其尤擅针灸与传统膏药制作,曾有“一把银针走天下”的美誉。其父亲徐彦军,沿袭了徐家中医的精髓,在不断地实践中,发展了针灸穴位疗法,曾辗转城乡巡诊治病,广受称赞。雏凤清于老凤声,家学渊源深厚的徐好清,子承父业,自小的耳濡目染和文化熏陶令他与中医结下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际会因缘。

自幼徐好清便酷爱祖国传统医学,精心研读《黄帝内径》、《医宗金鉴》、《本草纲目》、《千家妙方》等专著;学生时代的他就跟随长辈们看病,在观察制药过程,援疑质理。后年岁渐长,他便深造于蚌埠医学院。不为良相,宁为良医 。这些年,他一直砥志研思、笃行力学,自始至终秉承着心中的那一份对中医药学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数年间,他在现在徐氏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发出三大系列的徐氏膏药:1、红膏药(用于痄腮、瘰、疬、疔、疮、乳腺囊肿及小叶增生);2、黑膏药(用于颈、肩、腰、腿痛及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3、黄膏药(用于骨折、骨伤、骨质增生、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及各种无名肿毒)。

一步一重山,为使徐氏祖传中医外科世代相传,他还潜心静气、不问纷扰、精心研究学习穴位埋线,学以致用。在针灸穴位埋线的疗法中,他有独自的见解和绝技,曾在省内外各级团体和研究机构兼职、任职,是业界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被誉为皖北“埋线圣手”。而其徐氏针灸穴位埋线疗法也成了许多病患的福音。

徐氏针灸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范围广,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哮喘、胃炎、胃痛、腹泻、遗尿、尿失禁、糖尿病、面瘫、癫痫、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牛皮癣等。其特点鲜明,效果显著。以线代针、针药双效,集多种方法、四针于一体,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可吸收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后可提高机体营养代谢和应激、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的能力;刺激持久、疗效巩固,对于人体多系统的慢性、顽固性疾病疗效显著;就诊次数少,一般10到15天治疗一次,四到六次一个疗程。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中医埋线的各种效应及刺激过程,通过经络的输入,起到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穴埋线疗法"制其神,令气易行",故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缓解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穴埋线疗法还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既有大刀阔斧的利落干练,又有方寸之间的绣花本事。游刃有余,立竿见影,历史和实践都向我们彰显着中医穴位埋线疗法知识性、先进性、科学性。

行万里路,传中医魂

“砭石为针新石器时代,伏羲制针千古成一派,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长命百岁要常灸气海。”小小的歌谣折射出了中医历史的变迁。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精华的浓缩。它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融合了传统文化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天人合一说等。它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不同历史时期的人都曾在它的帮助下恢复健康。中医还兼具文化价值与医疗实用价值,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今中西并行,现代医疗手段的引进,中医没落逊色言论盛行,人们趋之若鹜求助西医,使得中医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分去光亮,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根植国人心中,身为中医世家传人的徐好清,不懈努力,任重而道远,坚持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着力针灸穴位埋线疗法的研究和探索,为充分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为使徐氏祖传中医外科世代相传,为更好的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红旗开道长征路,弘扬中医万里行。为弘扬中医,传承国粹,他还积极筹划并参与“传统民间中医重走长征路”活动,以脚丈量天地,行万里路,培训学生为人指路,探讨研究不断领悟,在传承与弘扬中医的道路上下求索。

在疫情当前、人心惶惶的如今,徐好清给患者的一封信中还向人们介绍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称之为夜体口罩的用法与效用,提醒人们注意防护,在宣扬中医药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了人们抵御病毒的侵害。

与此同时,他还与时俱进,紧跟时事,响应政策。《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到2022年,基本实现师市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团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他便意识到如今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提高。这正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刻。于是他也积极响应政策,多点开花,于安徽、江苏、河北、浙江、河南、山东、海南等多地都开展了中医门诊连锁店。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代以来,它虽历尽沧桑,但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便始终重视发展和利用中医药。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其处于重要地位,先后做出重要批示,如1950年7月,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宣告成立,1978年9月,党中央以(78)56号文件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2007年10月,将发展中医药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数十年如一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如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内深入开展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加快推进中医学术活态传承,制定保护条例,对外提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双管齐下,去除糟粕,科学传承,发扬精粹,希望中医进一步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十年磨一剑,一步一重山。于古老中创新、延续、传承中医,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数十年如一日,徐好清一直在路上。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深耕医学,勇攀高峰,性命所托,敬怀苍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相信在徐好清的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明白中医药的价值所在!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