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人物 >

北京市朝阳区东岳美术馆馆长袁秋来

来源:新民网| 2024-11-05 16:30

天坛回音钟鼓声,盛世逐梦新华章

——访北京市朝阳区东岳美术馆馆长袁秋来

袁秋来,北京浩学文化中心负责人、东岳美术馆馆长。袁秋来馆长曾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 90 年代赴日本留学,先后成立了浩学文化中心和北京东岳美术馆。自 2005 年以来 , 袁秋来馆长主要从事创意设计、文创产品研发、展览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 , 致力于设计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文创产品 , 如以中国经典的古代建筑天坛祈年殿为原型的艺术餐具,作为其中心代表作之一 , 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艺术的生动实践。

专心致志,艺海无涯梦作舟

有幸见到东岳美术馆馆长袁秋来老师,他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地,天然带给人一种亲切感。在这之前对他的了解,是源于在 2024 年 5 月 12 日结束的第 123 届法国巴黎国际列宾设计发明比赛中,由袁秋来老师申报参赛的《天坛陶瓷艺术餐具》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获得本届比赛的金奖和特别大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百多年来,华人第一次在该项比赛中获此殊荣。

《天坛陶瓷艺术餐具》的设计灵感,正是源于北京天坛。迄今为止,这套艺术餐具的开发工作历时 7 年,经过了创意设计、设计打样、调整定型、宣传推广四个阶段。发明是依据“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皇家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外观为原型,演化而来。仔细看来,这套《天坛陶瓷艺术餐具》的研制工艺既运用现代工业的技术标准,又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手工艺制作,既有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这是实现外观结构的重要条件),又有陶瓷艺术的手工技艺和人文情怀。作品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是集中国景德镇四大陶瓷工艺,即青花、粉彩、玲珑、珐琅彩、于一身的陶瓷精品。

“九重天上玉京开 , 天坛祈福聚德来”,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天人合一”、“庄严荣贵”、“五谷丰登”等含义。

作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性文化遗产,天坛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六百多岁的时光荏苒,天坛就像一位智慧而慈祥的长者,接纳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对于袁秋来老师这个“老北京来说,北京天坛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性坐标,更是一份记忆,一份传承和使命。袁秋来老师的《天坛陶瓷艺术餐具》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天坛的敬重,他为自己生在中国北京这样历史悠久、文化广博的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创意《天坛陶瓷艺术餐具》,源于袁秋来老师有次去景德镇采风,和几位陶瓷大师聊天时,有一位老师讲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艺术瓷 , 什么是实用瓷。”这位陶瓷老师的言外之意就是,艺术瓷和实用瓷之间是分开的,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永远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袁秋来老师听了这样的观点以后 , 感觉有点诧异,他想“艺术为什么不能实用?而实用的为什么不可以艺术呢?是谁给这两者割裂了呢 ? 阳春白雪固然美,下里巴人情更真,艺术永远是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到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那次采风之后,袁秋来老师决心设计研发一款既具有艺术性,又兼具实用性;既能够体现中国民用陶瓷的工艺高度,又能够体现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陶瓷作品,作为诠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具有传世意义的创新,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天坛做为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艺术遗产名录的艺术精品,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美好梦想,也体现着民以食为天,食为民之本,民富国强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

取精用宏,匠心独具塑风华

民以食为天。将天坛和餐具结合,正是袁秋来老师那来自久远日月的深沉,是信手拈来、融于心灵里的那种从容、自信和流畅的表述,经过长时间精益求精的积累,宛如雪后初春,山间清泉那样久积而薄发,汩汩流出。

走近来看,这款 123 年来第一次由华人荣获法国巴黎国际列宾设计发明比赛金奖的《天坛陶瓷艺术餐具》可以用两个词形容:耐看、耐想。它的整体是以天坛的天青琉璃色为主,外形总高41cm,底座直径 80cm,加阶梯尺寸为 86cm,取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在保留原汁原味古建筑风格的同时,功能上融合了东西方的饮食习惯,涵盖了调味瓶、茶杯、汤盅等,其中汤盆用于主体结构,八组扇形盘按照实体雕刻组成三层基座,再根据天坛的原貌,逐级雕刻活灵活现的龙、凤、祥云的筷子架 , 每个陶瓷部件都经过上百次打磨,如榫卯结构般相互咬合,形成一套烧制工艺高超、尺寸精准、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陶瓷艺术餐具。从外观和内涵上都完美呈现了祈年殿的形式美和深层寓意,并在釉色、结构、工艺、观念及内涵等多方面实现了质的创新。

“以艺通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袁秋来老师一直强调,艺术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思考、吸收、消化、沉积和升华后的精神产物,而这种精神上的升华,想要在现实中提炼出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精益求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恒,方得真谛。”这句名言,过去袁秋来老师常常用来自勉,但真正着手创造《天坛陶瓷艺术餐具》时,他才更加感受到“非一朝一夕之功”的真正含义,这个过程堪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考验着匠人的心智。这套发明的意义就在于作品实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作品难度之一也在于此,既要保证其“艺术性”,也要满足“实用性”,因此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制作工艺难度,为保证二者兼顾,研制过程中始终面临选择、取舍和坚守。从成型到烧制过程中,产品尺寸收缩的不稳定性,给外观成型带来极大的挑战,即便是同样配比的泥料,在不同温度、湿度、大小、薄厚、形状、压强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就会带来产品部件之间咬合(配合)的失败,产品每个部件都要经过十几次、几十次的试验确认,整个作品 48 个部件之间的配合更是经过在无数次的试验,达到了现在的精度和气质。故而虽是兼具实用性的艺术品,但是生产工艺难度极高,是真正的可保值、升值的艺术精品。

天坛陶瓷艺术餐具产品照片

有人会说:“做套文创餐具而已,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景德镇的师傅们去做不就行了吗?”一开始,袁秋来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他把设计图稿的一部分,交给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用了半年时间,最后出来的成品差强人意,袁秋来老师又换了厂家,发现许多工艺上的难点是解决不了的,就拿盘子上肋状突起的棱来说,如果用传统的做法,要先做一个平面,再把棱画上去,它的浮雕感就会差很多,但如果直接做凹凸有致的浮雕,在工艺上有很大的难度。简单来说,在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当中,当成品还是泥胎的时候,有一道工序叫补水,补水是用海绵蘸上水后,擦拭器皿表面的泥胎,让成品看起来更加光滑。但是如果表面有棱后,就会把泥胎的棱擦掉,擦的时候还感觉不到,但到了上釉的时候,擦掉的部分和没有擦掉的部分,就形成明显的色差,深一块、浅一块,十分影响外形美观。

就单单找“色差”问题,袁秋来和团队就苦苦思索了半年时间,当时,陶瓷厂坚持自己的技术没问题,一定是釉料有问题,去找釉料厂,釉料厂也坚持说自己的材料没问题。为此,袁秋来把自己关起来,仔细研究其中的原理,最后发现是海绵擦平的颜色重,他高兴地将这一发现分享给陶瓷厂,并对补水的工艺及所用工具提出了改进的方法,解决了新设计给传统工艺带来的挑战,对方一开始是不相信的,袁秋来就亲自做实验,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中,袁秋来老师也逐渐意识到,景德镇以高温瓷著称,烧制温度高达 1320 度以上,成瓷率受到严峻挑战,由于工艺难度大,试验周期长,成瓷率低等多方面原因,很少有厂家愿意合作。就这样,磕磕绊绊经过了两年的初稿设计、四年多时间的与人合作创作,加上疫情期间交通不便,总共加起来有七年时间,这件经典的艺术设计仍然没有做出来,因为很多厂家没有办法执行或者落实不下去,很多工艺上的难点解决不了。2023 年春节期间,正是疫情之后全面放开的时节,袁秋来老师带领着团队自己建厂制作,产品经过创意、概念设计、工艺设计、模型、模具制作、机压、修坯、高压注浆、晾晒、补水、素烧、施釉、烧制、精磨、描摩手绘、丝网印、贴花、校准器型、烤花纸(三次烧)、精选等几十道工艺。最终,做出来的成品让很多老师傅都赞叹不已:“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出来的,尤其是现在追求快和效益的年代,不是自己重视,别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技术做出来。”

一路走来,有不少朋友心疼袁秋来老师的艰辛,会打趣说:“袁老师,你这样就像是一开始想吃鱼,后来自己钓鱼、挖鱼塘和喂鱼。”还有人说:“袁老师,差不多有那个造型就行了。”而袁秋来老师却异常认真地说:“绝不能有‘差不多’心理。”最有趣的是还有人说:“您这个比过去做皇帝的要求还高。过去是皇帝给的压力,您是自己精益求精。”袁秋来老师认为,除了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这些硬实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华文化做支撑”。这套发明突破了“艺术瓷”与“实用瓷”之间各行其道的认知。(在中国)实现了“艺术瓷”与“实用瓷”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从单品制作到多组件配合,极大地提升了陶瓷成型工艺的制作标准,也是中国·北京东岳美术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办馆理念的实践与诠释。实现了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不仅用于摆设,同时可以实用,扩大了艺术品外延,对文化艺术的推广、陶瓷工艺进步、美化生活起到开拓的作用。袁秋来老师希望,借此同其他文明进一步开展交流互鉴,更准确定位自身的文明坐标,在当代思想体系中可以得到共鸣、呼应和新生,产生新的火花和力量,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发展。

巴黎比赛奖状和奖牌巴黎比赛领奖照片

孜孜不倦,融洽无间闯新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鲁迅先生曾有言:“有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差不多”的马马虎虎态度挂在嘴边上,这在袁秋来老师看来,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这样的风气,那将是一种非常遗憾的现象。

“差不多”差的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境界。提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匠人精神,袁秋来老师感触很深,他表示,中国古陶瓷在世界影响深远,可用作食器、饮器、容器、装饰器、装饰器、礼器、艺术收藏品等,在很多国家都上得贵族青睐、下受臣民喜爱。想要中国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就一定要重视科学的顶层设计,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共同对未来发展都有着清晰、长远的计划,并长期坚持投入极大的精力与激情,也是现时代一直所提倡的工匠精神。

“致广大而尽精微”乃成事之道,这亦是袁秋来老师一直以来不变的准则。业内也出现了仿天坛餐具的文创衍生品,但是和原创者袁秋来老师的作品相比,细节之处,即使是外行,也能很简单地分出高下:比如弧度的角度、颜色的饱和度等。但袁秋来老师从不认为这是终点。最近,袁秋来老师正带领着团队准备把中国的“北斗七星”元素也设计在天坛餐具的勺子上,用直烧却不损伤勺把的方式把七星做得更加栩栩如生,这也是团队一直追求的细节之一。

“我希望,通过我的这套作品,呼吁中华大地遍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让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科技与生活之美相结合。”眺望远方,袁秋来的双眸充满了期待。

阿尔巴尼亚大使与天坛巴黎比赛奖状和奖牌

文旅部产业司副司长艺术中心副主任在第二届香港文博会文旅部特展上          法国巴黎列宾设计大赛

 

工匠之心,犹如烈火炼金,历经磨砺方显英雄本色,铸就精彩人生。袁秋来老师将个人的艺术实践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并与新时代国家的视觉形象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在艺术创作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协调统一的艺术作品凝聚精神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及中国精神,打造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艺术精品!

《天坛陶究艺术餐具》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符号和展示中国文化的艺术载体。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