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专题 >

云南马关: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让“头疼村” 变“幸福村”

来源:CCTV今日视界| 2023-12-11 10:49

从“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工作经验到“一把家里收好、二把院坝扫好、三把花草浇好、四把畜禽管好、五把农活干好”晨起做好五件事,云南马关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拓展“农民增收一口清、基层治理一网兜、绿美建设一直抓”的丰富内涵,全域推进绿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后的盐井村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盐井村就是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盐井村隶属马关县大栗树乡大腻科村委会,全村共64户263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以前的盐井村,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鸡狗满地跑、牛粪随处拉,是远近闻名的“头疼村”。

近年来,盐井村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干、群众主动干,逐步探索形成了“盐井十抓模式”,深刻改变了村容村貌,彻底撕掉了脏、乱、差的标签,让昔日的“头疼村”蜕变为如今的“幸福村”。

 

(群众不等不靠主动建设家园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抓垃圾清运。由村党支部组织召开群众会,共同商议制定每年12元/人的垃圾清运费收费制度,按照全县“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完善“村收集”垃圾清运和垃圾源头减量机制,实行每周转运2次,再由政府组织运送到马关收集点后,统一转运到县外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抓污水治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结合盐井村民居住分散的实际,采取“分片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建设管网,建有3个“小三格”和1个“大三格”,新建污水收集处理池3个50立方米,有效收集农户生活污水,统一发酵后还田还地处理。同时,建立群众自主管护机制,做到建管用并重,真正达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

三抓裸房改造。成立自建委员会,动员党员、村干部、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外经商业主先带头示范,带动群众用45天时间完成了44户裸房风貌提升改造,并深化推广“晨起五件事”,引导群众常收衣物、常扫院坝、常浇花草,既扮靓“面子”又充实“里子”。如今的盐井村,家家“住新居”,处处“换新貌”,户户“笑开颜”。

 

(农户庭院小花园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抓三清五拆。在文山州人大常委会的挂钩帮扶下,围绕全面提升全村人居环境,发动群众组成工作队,围绕“五堆十乱”深入开展“三清五拆”行动。重点整治“柴堆、草堆、粪堆、土石堆、垃圾堆,乱堆、乱放、乱停、乱贴、乱画、乱占、乱搭、乱建、乱倒、乱挂”的现象;重点清理“乱放的垃圾、浑浊的池塘、村内私搭乱建的彩钢瓦”;重点拆除“占用耕地的房屋、违规老旧的广告标语、废弃的养殖场、废弃的旱厕、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同时,充分利用旧物件、老物件、老房屋建成村史馆,用“绣花”功夫改造村内环境,留住了乡愁记忆,家家拆墙透绿、拆围见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抓改厕改圈。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把卫生厕所和牲畜圈舍改造一并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建设,彻底改变“下不去脚、透不过气”的现状。全村已完成53户厕所的改造验收,家家户户用上了明亮、清洁的卫生厕所。同时,动员迁建6户群众的猪圈,结合盐井村山区石多的实际,在拆迁的地方修建300米的石林步道和小广场,以“石”为主题,“变废为宝”打造小景观。

 

(农户房前小菜园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六抓产业发展。盐井村人均耕地仅1.56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突破传统产业,种植黄精、苦参、重楼、白芨等中草药,现有在地药材34亩,2022年人均收入15855元。同时,积极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全力打造“美丽庭院经济”。

七抓集体经济。针对村小组无钱办事的问题,村党支部自力更生、大胆尝试,利用气候阴凉、土地肥沃的优势条件,将全村公共部分土地开垦整合后栽种30余亩苦参等中药材作为村集体经济,由村里统一栽种、统一管理、统一收成,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八抓基层治理。实行“一约三制”基层治理办法,即:一个村规民约,宣传发动“双语制”、村级治理“网格制”、矛盾化解“包保制”,由村民共商共议共治。全村建有1个大网格,设有网格长2名,依托微信网格群、“小板凳夜访”及时掌握消息、及时化解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建立网格、村、乡三级调解工作机制和“三清”台账,即:“双方信息清、纠纷事由清、化解情况清”,一般矛盾纠纷由网格员立即处理,并报村级备案,化解不了的矛盾纠纷逐级上报并实行“包保制”,由矛盾排查化解的责任人持续跟进、回访,让矛盾少流转、群众少跑路。

 

(建设后盐井村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九抓精神文明。盐井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户主动“挂牌亮身份”、率先“自扫门前雪”、争当“干事急先锋”,形成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局面。村党支部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农村大喇叭、组建宣讲队、分类组织学等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民心,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十抓管护机制。建立村民自主管护机制,并纳入村规民约,让群众增强“我的家乡我来建、建好之后我来管”的深刻认识。对村内公共道路、绿植绿化、公共设施分段管理、责任到人,并建立定期公益事业出勤制度,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卫生清扫、设施维护、普法宣传、感恩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中草药种植技术普及等,不断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改变了以前“干部干、群众看,干部喊破嘴、群众不动腿”的局面。

抓和不抓绝对不一样,管和不管绝对两码事。盐井村通过“十抓”换来了“十美”,山水美:山清水秀、绿意盎然;村道美:路面干净、绿道花带;园子美:果园花园菜园错落有致;庭院美:井井有条、精致整洁;房屋美:屋舍俨然、安全美观;室内美:窗几明净、干净舒适;圈舍美:位置合理、排污科学;产业美:有赚钱的花、有赚钱的果、有赚钱的药、有自足的菜;文明美:爱党爱国、村规严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文化健康;生活美:吃穿住行好、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娱乐健身有场所。

 

(因地制宜打造小景观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盐井村,柏油路环村而过,路旁鲜花盛开,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小菜园、小花园里的各种蔬菜、瓜果、鲜花随风摇曳,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中共马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杨绣岭)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