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民生 >

特写: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的“国”与“家”

来源:新华网| 2021-09-30 15:51

随着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的临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来越来越多的参观者。陵园纪念馆的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存放的是归国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物。年轻的英雄埋骨他乡,没有给亲人留下一句话,留下的只有纽扣、鞋底、子弹、钢笔……人们驻足于此,目光透过这些无声的遗物,读懂的是志愿军烈士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炽热滚烫的家国情怀。

​特写: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的“国”与“家”

这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展出的抗美援朝作战时联络用的小铜号(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1把作战时联络用的小铜号。其中一个展箱中,1把残破的小铜号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了17年的王春婕告诉记者,这种小铜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用于志愿军的通信联络,“它虽然个头不大,但吹出的声音尖利,能有效指挥、协调战士们行动,电影《上甘岭》中,就有通信兵用这种小铜号联络阵地上战士的情节。”

这把小铜号下面只写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9个字。“我们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一定是一名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英雄。”王春婕说。

​特写: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的“国”与“家”

这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展出的杨立荣烈士遗物9枚子弹(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9枚子弹。“很多烈士的遗物中都有子弹,这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拼了命去战斗的见证。”王春婕说。和无名的小铜号不同,其中一个展箱中的9枚子弹下面,写着“杨立荣烈士遗物”,烈士身份的确认缘于遗物中的一方小小印章。“杨立荣烈士的遗物是2014年和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一起移交给我们的。当时移交的部分遗物中,印章文字图案清晰可辨,让烈士的英名为人所知,也为有关部门为烈士寻亲提供了线索。”

​特写: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的“国”与“家”

9月2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志愿军烈士遗物护送至运送车辆。当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已连续8年迎回共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对已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委托科研机构进行DNA信息采集。在多方努力下,部分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得到确认,有的还寻到了亲人。

​特写: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的“国”与“家”

这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展出的杨双喜烈士遗物3支钢笔(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3支钢笔。中国军人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杨双喜烈士的遗物中,有3支钢笔,其中一支扭开了钢笔帽。它的主人,年轻的杨双喜,是想用钢笔写些什么呢?这3支钢笔,也许替思乡情切的战友们书写过家书,也许为上级书写过文件,也许曾写下自己的报国之志……

人们已无法知道杨双喜烈士写过什么,却能从他的战友写过的信中读出钢笔中藏着的精神。志愿军战士宋阿毛曾写下绝笔:“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随后,他和连队战友们在阵地上壮烈牺牲。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给母亲的信里写道:“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战场。”信寄出5个月后,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眼,为战友冲锋开辟通道,牺牲时年仅21岁。

每一件遗物,每一方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一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历史沉淀,精神不朽!

​特写:归国在韩志愿军烈士遗物中的“国”与“家”

9月2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志愿军烈士遗物护送至运送车辆。当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