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10 19:30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被悬崖峭壁阻隔,这个小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有力推动下,化屋村不仅脱贫摘了帽,还做强了特色苗绣产业。回乡做苗绣的95后绣娘杨文丽,所在的非遗工坊去年销售火爆,带动当地数十名绣娘返乡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在增进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拓宽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例如,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非遗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用巧手匠心制作非遗“爆款”;一些剧场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这些都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才能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本报讯通信员陈松林、孙悦) 菊韵映古今,秋香满却月。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汉阳展区,将于11月1日在琴台绿化广场开展...
2024-11-05 17:47
11月1日,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暨武昌区第33届街头菊花展在武昌区首义广场璀璨启幕。此次菊展以山水武昌金秋齐舞为主题...
2024-11-01 16:44
( 本报讯编辑秦凤 )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一言道尽了菊花独特的风骨和魅力,美丽的菊花向阳开放,淡淡的清香四处飘...
2024-11-01 14:03
置身泛娱乐化的时代,消费者注意力愈发稀缺,每个品牌都在寻求与目标消费群体更高效的沟通。而自带娱乐化交互场景、有...
2024-11-01 12:10
10月26日,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长沙盛大开幕。作为中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年度盛会,本次展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
2024-10-28 10:10
...
2024-01-13 18:45
中国晨报讯(通讯员史健)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
2023-12-27 14:10
CCTV今日视界讯(中国晨报记者刘宏 孙风荣) 为进一步提升山西大同、内蒙古乌兰察布两地经济交流合作水平,12月6日,大同...
2023-12-09 08:06
CCTV今日视界讯(张选) 村庄道路干净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今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镇...
2023-11-30 22:49
CCTV今日视界讯(云州融媒记者刘茂喜)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第二中学顺利通过大同市教育局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2023-11-09 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