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中国要走一条中国式的健康之路(上)

来源:CCTV今日视界| 2021-08-18 10:44

中国要走一条中国式的健康之路(上)

编者按:位卑未敢忘忧国:当你真心关注国民健康时,敬请您把关乎民族未来的《六大动议》报告详读,并推动成为国家意志,将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

六大动议也可以称之为六大建言

1.建议:中央成立中国国民健康领导小组,总书记亲任组长 ;

2.建议:卫建委改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部;

3.建议:将国民体质测识法律化、常态化;

4.建议:逐步将结婚资质教育法律化;

5.建议:建立统一的国民健康管理体系尤其是终端健康站的建设;

6.建议:建立中国健康大学,培养各级健康专业人员。

一、建议中央成立:国民健康领导小组,总书记亲任组长    

在过去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至少身兼4个领导小组组长。

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首次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身份露面,这次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了我国能源安全战略。

2013年12月30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二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并提出由习近平任组长。

 

2014年2月28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以组长身份主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首次会议 。

2014年3月15日,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以小组组长身份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据媒体报道,中央至少成立18个领导小组,兼顾“决策”和“议事协调”功能,在各项事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国民健康,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卫生部、卫计委、体育总局、国家教委、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都在从自身管理和业务范围的不同角度推进国民健康事业,同时也就出现了方向不一致、力量不集中、不能一竿子到底,虽各有侧重,没有核心,就不能提纲契领,出现了没有主攻方向,只抓方面,忽视了全面和根源,钱没少花,事没落实的现象。

国家根基是国民,国民健康、民族素质是重中之重,在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应激事件和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候,在医改到了关键时刻的时空点,将全民健康作为大事来抓,有助于长效与当前工作两手都硬。全民健康涉及面广,只有成立以总书记为组长的国民健康领导小组,全国一盘棋,才能提纲契领、纲举目张。

二、  关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部的动议

中国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民健康之路。国民是国家之本,国民健康是国事的重中之重,把国民健康放在头等地位,是一届政府的重要任务,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的具体体现,不仅顺应民心、符合民意,更重要的是,在无外患的年代,这是吸引民众注意力、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举措。

日本把这个部门叫:“厚生省”,"厚生"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使人民生活富足,厚生省表达政府对于健康、劳工、福利的管理服务以满足民众期望的初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叫卫生部,以西方医学为依据建立的,现在又改为卫计委,不伦不类!共产党要比日本更加关心百姓富足健康,更要体现关爱百姓健康的意愿,更体现,没有国民健康,就没有人民小康,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做到中国健康梦!全国异口同声说健康、做健康,健康中国还会远吗。因此,建议,将卫建委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部!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全民健康问题的关注,出台了很多政策,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健康问题随之显现,调查显示,国民中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群比例约为25%,处在亚健康状态者高达7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危机,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不断增大,国民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的事实,继续下去,真的会伴随经济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健康形势随之同步恶化,重蹈西方的覆辙。

在社会不断发展,在卫生事业的发展赶超西方就成了主旋律。我国卫生部门的治疗能力、管理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人生病之前或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或不生大病方面,特别是运用民族的内在巨大能量来使国民保持健康就显得比较薄弱。这是西方至今苦思不得其解、不能突破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是华夏泱泱大国的专利,而我们还在骑驴找驴,四处茫然的无助张望

国民健康问题,党和政府从始至终都很重视,无论卫生部、民政部和体育总局、工青妇等各条战线都在以不同形式宣传和倡导健康知识,社会责任感和热情从未削减。但是国民健康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在各部门众多的工作中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工作而已,尤其是在国家工作重心面前,就可以停一停、放一放,在很多方面就造成了都管、都不管的情形,都抓都可以不抓、都做但都不够关注,都研究但都不精深,都抓一部分但无人系统抓。即使是在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这样的专门管理部门在工作内容上也很难看到几十年的国民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系统方法,整个社会没有一个全面统筹、管理推进的健康管理系统。

运用祖国健康瑰宝来提高提抗疾病的能力,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是投入成本最低的途径,时短效显,但为什么还捧着这样的宝贝,在饱受疾病的折磨和威胁呢?关键原因还是没有一个正统的有权利的机构来长效管理。国家提倡要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了,各系统就搞一些活动,走走过场,配合一下领导和形势,水过地皮还没湿,这阵风就过去。

实际上,长期以来,国民的健康要求极为迫切,因为没有专职的管理、研究、推广机构去做。国民健康成为国力基础的重要内容,这看似都重视和关注,实际却变成了放任自流和可抓可不抓的工作,使中华民族目前的国民健康状态和西方一模一样,甚至在西方反思后在走自然健康之路,而我们还是一味强调医疗甚至过度医疗。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疾病、重大疾病和亚健康成为社会的顽疾,而且日益加剧。这一点,东西方似乎形成了默契,异口同声:这是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中国国民健康要走出这个怪圈,不重蹈西方的覆辙,必须内求,将祖先健康智慧的结晶充分运用,将疾病控制在发病之前,将欲病、已发病通过真正的健康管理得以康复,逐渐改变现状、改变基因突变恶化,由医疗费用下降而变成投入国民的健康的费用,真正造福当下、贻福子孙,开辟出一条中国独有的健康之路,强壮国民、筑牢基础,乃至福及世界、造福人类。

三、把好全民健康的第一道关口,全面推动国民体质测识、监测常规化、法律化                          

国民体质测识是包括中医诊断学意义上的体质辨识和现代意义上的体质测评;包括营养及微量元素监测是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生命基本物质多寡;通过以上的测识分析和综合评价人体生命从内到外的状态,是判断健康状况最基本元素,也是调整人体体内不平衡、治未病的主要依据。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这里注意的是,未病态,不是有发病前兆的状态,而是没有发病的健康状态!没发病征兆如何治病呢?事实上,治未病的治,不是治疗,治未病的本质是教育:健康理念教育、普及、方法学习、日常健康意识的培养和行动就是治未病的全过程;关口是对当前体质的测识状态平衡稍有失衡,用自然的方式和食材或中药,稍一调整,使人保持平衡状态的,这就是治未病。

“亿万苍生,九种体质,人各有质,体病相关;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中医体质辨识为中医体质与易发健康风险的宏观对应开辟了新的标准化途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中医调理方案,可以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目标。

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最主要的入口,担当为国民健康护航重任。“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个人生病看似自己的事,实际上和国家息息相关,大量的医保费用证明了这一点,生病会给国家增加极大地负担。国民体质测识和营养及微量元素监测,尤其是体质辨识和调理,是华夏祖先解决泱泱大国的健康问题的聪明智慧,是外国没有的传家宝,发挥祖先智慧解决健康、将体质测识法律化、制度化,是突破医改瓶颈的中国特色之路,这一伟大决定,利益当代,福及子孙!自古医易不分家,华夏文明在医易相合之下护佑九州健康发展几千年,重启“治未病”模式,华夏健康智慧之光必将温暖全世界,引领全世界,健康全世界!

 

注:书兰根据北京华夏康达中医研究院呈现的内容整理。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