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22-01-26 11:44
在当代年轻人的心中,位于“碳水大省”陕西汉中,有着火遍全网的热面皮、菜豆腐、蛋奶醪糟和花生稀饭等城市美食,乃是吃货一生“不得不打卡”的美食朝圣之地。然而,在历史文献中,汉中虽有物产丰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军事家眼中的“天下必争之地”,在古人眼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么,作为汉高祖刘邦发家地之一的汉中,其历史地位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不妨从地理底色和历史故事两方面来进行观察。
两山夹一水:汉中的地理底色
按《竹书记年》记载,西周第四位君主周昭王姬瑕曾于昭王十六年亲征荆楚,并获全胜。昭王十九年,周昭王再次伐荆,《吕氏春秋》载:“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殒于汉中”。这是说,在周昭王南下伐荆楚、归国过汉水的过程中,所过桥梁突然崩塌,导致昭王落水而死,卒于汉中。这段历史记载中,昭王之死固然蹊跷,但也确是“汉中”一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由此,根据历代史家的猜测,“汉中”之名,很可能取自昭王伐荆楚所涉的“汉水”,取“汉水之中”为意。既然“汉中”要以汉水为名,可见汉水是汉中最重要的地理底色。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曾一度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称“江淮河汉”。现代汉水流经陕西与湖北两省,大体线路与古代相差无几,这意味着从汉中乘船溯汉水而下,可以直达位于荆楚中心的南阳盆地,这也是为什么周昭王南伐荆楚要从汉中出发,涉汉水而过的原因。
自汉中溯汉水,可直达荆沔图片来源:发现中国
当然,除了汉水以外,秦岭和大巴山也为汉中提供了基本的地理背景。在《史记》和《左传》中,有“天下之阻”和“九州之险”的之称的秦岭横亘在汉中的北面,而汉中的南面则是同样巍峨险峻的大巴山。在秦岭和大巴山南北两座山脉和汉水的共同作用下,在汉中之地形成了“两山夹一水”的汉中盆地。从地理生态的角度看,由于巍峨的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汉中地区的气候相较同纬度更加温和湿润,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不仅如此,由于同时存在山地、河流、平原等多个地理斑块,汉中地区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十分多元,不仅有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还可进行渔猎,故汉中地区自古便有“国宝天府,玉米之乡”之称,物产十分富饶,这也是为什么刘邦能以汉中为根据地,北伐获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除了生态方面,汉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以关中地区为核心根据地的古代文明的必争之地。周昭王伐荆楚的故事表明,以汉水为地理底色的汉中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沟通荆楚与关中;除此之外,汉中还是由关中和陇西进入巴蜀的门户。历史上,巴蜀之地不仅“沃野千里”,还因交通不便,而多为诸侯势力割据之地,是争霸天下的雄主们韬光养晦的理想地带。因此,中原之主若想进取巴蜀统一天下,往往需要首先经过汉中;同样,巴蜀势力若想北进逐鹿中原,也同样需要借汉中之道。总而言之,秦岭、大巴山、汉江“两山夹一江”的地理底色,共同成就了汉中独特的军事环境,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如果没有秦岭和大巴山,汉中虽然可以在汉水的滋养下延续其肥沃与富饶,但却无险可依,只能“泯然众地矣”;同样,如果没有汉水,只凭秦岭和大巴山天险,汉中便不再是一片沃野,就无法谱写大汉王朝的华章。
控巴蜀、引荆沔、接关中:汉中的战略地位
顾祖禹认为,汉中在军事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夫汉中之川、陕之安危,立国于南北者所必争也”),正是因为汉中之地控巴蜀、引荆沔、接关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除了周昭王远征荆楚以外,仅在两汉之时,这里就发生了许多历史故事:汉高祖刘邦袭定三秦,开创汉代基业;公孙述、张鲁割据巴蜀,以图一隅偏安;曹操刘备会猎汉中,巩固三足鼎立……总而言之,在两汉之时,因其重要的地理意义,汉中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各诸侯关注的焦点和争夺的中心。
汉中的地理位置图片来源:发现中国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仅仅十数年后,秦王朝滥用民力的弊端就已凸显,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豪杰再度云集,吹响了灭亡秦朝的号角。最终,项羽和刘邦各自成事,形成了楚汉争霸基本格局。在楚汉争霸初期,刘邦在兵力、辎重、地盘上均远不如项羽,但却最终以弱胜强,建立西汉王朝。实际上,刘邦之所以能够出其不意地击破项羽集团,正与汉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先进军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按照楚怀王与天下义军的盟约,首先进入关中的义军即可称王,但彼时刘邦军力不足十万,忌惮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故刘邦撤兵灞上,于鸿门宴亲自请罪,表示愿意归顺之心。在此之后,项羽旋即杀入咸阳,巧妙地以“巴、蜀亦为关中地”为借口,封刘邦为名义上的汉王,却把巴蜀之地给他,自己占据关中。刘邦本心中不服,但谋士萧何认为,刘邦封地之中的汉水正对应天上的银河,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劝谏刘邦定都汉中,以待时机还定三秦,向东逐鹿天下。毫无疑问,一句“进可攻退可守”,表明萧何早就看出了汉中进可袭定三秦,退可割据巴蜀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上看,由汉中进攻三秦的道路主要有四条,分别是起自汉代褒中县(今汉中市与勉县接壤处)褒口,经石门、三交城、二十四孔阁、赤崖,溯褒水河谷而上,出斜口至郿县(今宝鸡市)的“褒斜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经傥水谷北上、经华阳、佛坪、厚畛子,过骆谷关,越十八盘岭,至骆峪(今周至县)的“傥骆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出发,经子午关达长安(今长安县)的“子午道”,以及从汉中出发,接沮水经大散关入陈仓(今宝鸡市)的“陈仓道”。在由汉中进入长安的四条通道中,最有名的无疑是“陈仓道”,这是因为汉高祖刘邦自汉中袭定三秦的著名战役“暗度陈仓”便发生于此。据《史记》所载,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为迷惑项羽,他在从咸阳撤退至蜀地时特地焚烧了从汉中进入长安的子午道。这一做法果然使得项羽放松了警惕,最终刘邦帐下大将韩信定下了“明出陇西,暗度陈仓”的战术,表面上要修栈道进攻陇西,实际上从陈仓道出兵,大出项羽部下章邯的意料。在准备仓促的情况下,章邯只能以轻车骑迎战汉军,结果大败,最终导致关中之地尽入刘邦之手。显然,正是由于汉中北面秦岭,南临大巴山,导致从汉中进入关中交通不便,刘邦撤退时烧毁子午道的做法,才能使得项羽放松警惕。此外,史籍记载,刘邦从汉中攻取关中之地时,萧何镇守汉中,期间源源不断地向关中前线输送兵员、粮食和马匹,“高帝东伐,萧何常居汉中,足食足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刘邦军突袭关中时,汉中运往关中的粮草大多是由汉水运出,“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解决了翻越秦岭运粮的难题。有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加持,承担奇袭任务的汉军在关中前线的作战就更加得心应手,这为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固的后勤基础,这都与汉中地区“两山夹一水”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总而言之,汉中地区的地理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只要能对出入汉中的各交通要道有所掌握,就进可图取关中,以求逐鹿中原;退可收缩巴蜀,以求偏安一隅。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张鲁以五斗米教为基础,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在张鲁建立汉中割据政权的过程中,他首先断绝了斜谷道,切断了汉王朝与汉中的联系,成为他能够在汉中割据三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张鲁在汉中之地虽然持续割据,但巴蜀与汉中实为一体,张鲁坐拥汉中而无巴蜀,导致汉中孤悬于外,使得曹操乘虚而入,依靠强大的军事压力夺取了汉中之地。不过,在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后,汉中又经易手,为刘备所得。刘备同时占据巴蜀和汉中,意味着巴蜀成为了汉中的作战后方,而汉中地区同时成了巴蜀的防御前沿,两者互相呼应,可以有效缓解曹操集团来自北面的军事压力。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本报讯编辑秦凤)琴台绿化广场上的金秋菊展,犹如一场秋日的绚烂盛宴。菊展即将结束,所以要在浓烈秋景中定格秋意,将...
2024-11-30 14:55
( 本报讯编辑秦凤 ) 落叶、松果、枝条、菊花冬的礼物虽不及春的生机、夏的艳丽、秋的秀美,但自然的周而复始便是如此,...
2024-11-30 14:28
(本报讯通信员陈松林、孙悦) 菊韵映古今,秋香满却月。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汉阳展区,将于11月1日在琴台绿化广场开展...
2024-11-05 17:47
11月1日,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暨武昌区第33届街头菊花展在武昌区首义广场璀璨启幕。此次菊展以山水武昌金秋齐舞为主题...
2024-11-01 16:44
( 本报讯编辑秦凤 )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一言道尽了菊花独特的风骨和魅力,美丽的菊花向阳开放,淡淡的清香四处飘...
2024-11-01 14:03
...
2024-01-13 18:45
中国晨报讯(通讯员史健)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
2023-12-27 14:10
CCTV今日视界讯(中国晨报记者刘宏 孙风荣) 为进一步提升山西大同、内蒙古乌兰察布两地经济交流合作水平,12月6日,大同...
2023-12-09 08:06
CCTV今日视界讯(张选) 村庄道路干净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今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镇...
2023-11-30 22:49
CCTV今日视界讯(云州融媒记者刘茂喜)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第二中学顺利通过大同市教育局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2023-11-09 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