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吴建平

来源:中国网| 2024-11-09 10:54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image.png

 

 

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创建之时,林风眠院长和吴大羽等一代艺术教育宗师,从美术发展史和艺术风格等具体问题入手,从“寻求艺术之原始”和“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来剖析、体察中西艺术,提出了“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曾经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学院的油画家、综合美术家吴建平,就是一位深受美术界先贤宗师之教导,并深刻领会学院“中西融通、融合”之精神的艺术创新者。

 

 

吴建平在美院就读时期,师从油画系著名教授汪诚一丶徐君萱,深受他们的影响,后来在自己各类美术及综合艺术创作中,打破了艺术门类界域的藩篱,大胆跨界以寻求艺术创作心源之根本,在油画、现代绘画、水墨彩墨画等领域都有探索与涉猎,与国外20世纪中后期很多重感知体验的画家一样,是一位融合各种艺术之长,有思想、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新时代艺术家。

 

 

他在演剧艺术的空间设计工作中,发觉到各种材料的独特质地,并以此为“绘画材料”进行了大胆的现代工艺尝试,经过十数年的积累,终于在此能向诸位展示新颖的系列“剧情画”,开的是新鲜风气与潮流,我们从《空城计》《三娘教子》等画作可以获知,他的戏剧画以其现代色泽肌理取胜,造成层次与体积效果,肌理恰似西洋油画的大大小小笔触,而斑纹则像传统水墨画中的各异点皴。

 

 

有评论家认为:“盖其创作之思想也新,故其绘画之语境也真;其风格之特色也显,故其绘画之诗意也美。则吴先生画道之所寄托於唯美求真艺术天地之中,而彩笔之生辉,日新月盛,以至於杭州画坛推出此次作品展览,则震撼观众而感慨万千矣。”

 

 

今天我们观察这些看似简单的当代艺术之作,实际上需要经诸般繁复研讨,常常化费逾月之准备功夫。如此优美的现代戏剧画,不论厅堂陈设,或是文房清供,观之均有无限想像与思索。

 

 

十二年前,画展中由著名书法家言公达题写的《百丑图》为吴建平代表作之一,有声有色,光彩夺目,扣人心弦。

 

 

如今我们看到的他的戏剧作品,既是向各界专家、朋友们诠释传统中国的舞台角色与当今人生的万象,也是画家吐露自己的心路历程与艺术观的表述。笔者感叹,他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转型与变革,同时也暗示了一个空间的物化消灭与遗忘。

 

对于当代中国迅速走向西化的步履,画家传达了东方人非常冷静的思索。只要看着这些斑烂的色彩、放纵的线条、隐约的形体与瞬息的神韵,人们会仿佛看到林凤眠、关良、赵无极的艺术足迹,仿佛会听见了《霸王别姬》、《长生殿》、《白蛇传》的传奇故事,有可能尽情地驰骋我们的想象力,也有可能从现实大千世界中得意忘形。

 

 

祝贺当代艺术家吴建平的创作获得巨大成就!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