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林孝爽

来源:中华网| 2024-11-18 10:50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创荣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林孝爽,中国书画鉴赏家、书法家,独立策展人,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深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及当代艺术的研究、策划和鉴定工作。浙江逸仙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知美画院秘书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侨联文协书画专委会主任,杭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杭州市第九批青年文艺人才,民革第十三届全国党代表,民革省直文化基层委副主委,杭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担任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手。

 

林孝爽:不会收藏的策展人不是一个好书法家

文字/傅科蔚 摄影/陈自然

 

“斜杠”是近些年的网络热词之一。它体现着当下职业者面对生活和人生的全新的状态:不断探索,拒绝设限。我们需要用很多“斜杠”才能将林老师的状态连缀成一句话。他的人生就像一曲多声部并行的复调音乐,书画鉴定专家、收藏家、独立策展人、民革党代表、文化传播的使者、公益使者……每个声部都按照各自的逻辑向前行进,又在无数个节点又互相交织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从在杭师求学到海外留学归来转益名师,再到成为策展人,林老师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来。在多重身份中游走的他在自由地探寻着自己的那一份“心之所向”,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丰富而多彩的。

 

 

艺术前沿:了解到您是温州人,那么我们就先从您的家乡温州谈起,听说您前几年在温州办过一场藏品展是吗?

林孝爽:对。家乡的经济在产业升级、科研创新的推动下稳步前行,但是文化艺术生态与北京、上海、杭州相比有待开发,为了活跃城市艺术生态,苍南宣传部部长邀请我们在外的文艺工作代表积极参与家乡的文化振兴。当时正值宣传部推出了一系列艺术节活动,《林孝爽名家书画收藏展》作为艺术节的重点项目安排在苍南县文化馆展出,我精心甄选了一百一十多幅名家书画作品,这些藏品有些可能在博物馆里都看不到,省市领导和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原来规定的一周展期由于反响热烈又延长两周。我非常感谢有这样的契机,让我在专业领域能够回馈家乡,能为家乡的文化艺术发展尽绵薄之力。

 

 

艺术前沿: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收藏鉴赏行业的?

林孝爽:我最早接触艺术品市场是因为我被校领导推荐到西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工作,负责艺术家项目的对接,博览会邀请了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傅抱石等大家,经历了每一个策展环节,到最后把这些大师的艺术品通过博览会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能参与到这类规模的展览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这次实习让我对艺术品市场有了初步的认知。艺术经纪人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你同时要具备艺术史论、市场学和经济学等跨领域的能力,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另一方面,风险小、升值快、格调高,使得艺术品收藏具有其他投资载体难以比拟的优势,艺术品收藏市场需求越旺盛行业的发展空间就越大,我当时就觉得没有比艺术品鉴定收藏行业更适合我的工作方向了。

 

 

艺术前沿:您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在博物馆都看不到的珍贵藏品,这会对您的书法创作带来影响吗?

林孝爽:通过观赏历代书法大师的作品,可以增进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的理解,从中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力量,例如,通过观赏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卷,可以深刻理解唐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其次,有助我提高审美能力和鉴定水平。通过仔细观察历代书法大师的作品,了解书法的历史演变、感受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作品中体现不同的美感理念,审美风格和艺术语言,学习到不同的笔法、结构和布局,从而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例如,吴昌硕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石鼓文》,其书法风格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和发展,这充分说明了通过观察和学习名家藏品,了解他们的艺术构想和表现形式,可以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书画鉴定的工作属性拓宽了我的艺术创作边界,让我在创作中更好地去继承传统、体现个性的思考和创新的表现。眼光决定格局,没有足够高的眼界写不出好的书法,“眼高”才能“手高”。

 

 

艺术前沿:您有着丰富的书画知识,可否谈一谈您为什么比较钟情于书法创作?

林孝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书体都见证了文字和文化的演变。练习书法可以理解和传承文化;书法也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它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疏密、虚实等变化,以其结构的安排、布局的章法、表现出的节奏感和动态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所谓“意在笔先”练习书法也是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平衡;书法还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书法要求书写者心手相应,这对培养人的耐心、专注力、观察能力都有极大帮助。书法的创作也有助于培养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这么多年日复一日的坚持,通过各种参展入展赛事,我也收获了一些小成果,我的书法中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的部分,我现在仍在继续努力的路上。

 

 

艺术前沿:那么您从事收藏鉴赏可能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那您对于这些专业知识是怎么学习的?

林孝爽:收藏鉴赏艺术品不仅能提高个人修养,还是一种精神富足的积淀,更是另一种“财富的象征”。大学期间专业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书画鉴定领域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要深入研究历代书画名家的风格特点、艺术成就,以及各种书画材质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毕业后我又师从故宫博物院杨臣彬、单国强老师,上海博物馆钟银兰、单国霖老师,及陈佩秋老师,也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游学。期间我策划了浙江画院《十六人作品展》等展览并开始举办名家书画拍卖会,就这样我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积累实践经验,刚开始一两年也交过“学费”,经过二十余年的磨砺,如今能迅速及时地把握市场脉搏,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快速辨别出作品真伪,为藏家朋友们掌眼准确估值,累计到现在过手的艺术品价值近二十个小目标。艺术品的金融工具特性与全球流通属性让艺术品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被重视的理财手段之一。尽管眼下全球经济低迷,市场波动,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抵御通货膨胀、有效避险和保值增值的手段。

 

 

艺术前沿:可以看出您平时拍卖或者工作还是比较繁忙的,那么您是如何安排书法练习的时间的?

林孝爽:除了工作和社会活动、旅行以外我都尽量挤出时间来练习书法,也不断有展览邀约需要创作,日常中的一些碎片化的时间也会好好利用,工作日争取至少要保证3-4小时的练习,周末6~8小时的练习,书法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和领悟,创作需要尽可能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累积,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艺术前沿:您比较喜欢喜欢哪一路的书法?

林孝爽:我最早期练习王羲之的《圣教序》,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二王”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畲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被称为“公转”和“自转”。但是在写大字的时候我又觉得欠缺了点张力和厚实感,后来在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曾来德老师的研究生班两年期间,在曾老师的亲自教导下开始结合《张黑女墓志》、《石门铭》、《石门颂》大量集中练习,从用笔上来看,《张黑女墓志》的用笔规矩但又不失丰富,入笔的出锋和藏锋都有,撇捺的尖出和敛锋它也有。它的整体结体是偏于方阔的,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特质,这是作品高古气息的重要来源。近几年王冬龄老师提点我多多练习《龙藏寺碑》,《龙藏寺碑》书法上承北碑之众长,下启初唐一代书风,它既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魏碑的粗狂雄厚和南碑的婉约韵致,也与讲究程式法度的唐楷不同,被称为隋代第一名碑。书法之路只有临遍诸体,博采众长,融于贯通、冶于一炉,才能自称一派,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法是一种修行,如果你走时风,可能过了这个时代,时风就过了,不像打造娱乐网红明星一下子有个爆点。书法只有积累没有爆点,只有慢慢修炼走传承有序的正脉才能创新个人风格。

 

 

艺术前沿:您刚刚提到您是王冬龄老师的入室弟子,那么王冬龄老师的书法理念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林孝爽:大家都知道王冬龄老师是以乱书而出名,何谓乱书?就是打破古人书写的限制,创作出属于自己一套完整体系的书法作品,把字与字、点画与点画、行与行、列与列等这些规律打乱,相互穿插、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冲击力。这种方式会让人觉得这个字像字又不像字,即“书非书”。王老师强调,现代书法的精神特质在于摆脱传统书法中伦理道德的束缚,实现笔墨视觉表现的新艺术创造。这种理念让我认识到,艺术创作应当追求内在的真实表达,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王冬龄老师的书法理念不仅让我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艺术家应当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和内在力量,同时也要有勇气创新和突破传统的束缚。王老师带给我的精神鼓励以及艺术指导一直令我受益匪浅。对我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创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后人所要去学习领悟的。

 

艺术前沿:艺术品收藏这个行业的谈论最多的就是真假这个问题,您在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林孝爽:我从事了二十多年的艺术品鉴定工作,去伪存真是我的方向和目标。挖掘精品推荐给我的藏家朋友是我的责任。现在市场上鱼龙混杂,用高科技水印再稍微加一点墨,假的东西就变得和真的一样。但作为一名靠谱的鉴定专家我一看便知真伪。作品的人文沉淀、章法、墨韵气息以及印章的厚度都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我的估值区间压缩到了最小,在实战中也验证了我的鉴定水准,赢得了客户们和藏家朋友们的高度信赖。

每年,我会抽空去游学曾去过五六十个国家,到目的地第一要务就是看美术馆、博物馆,各种规模的艺术展。我从来不吝时间和也不受地域限制。在疫情爆发之前,我先去北京故宫看冯承素临摹的“天下第一行书”,再去日本看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感受那几秒钟的时间,我排4个小时的队。后面队伍很长,看的时候不断有人催促,而且观看过程不能拍照。我只能靠眼睛、靠心去体悟作品中的气息。如果去看笔法,这几秒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祭侄文稿》被称为“第二行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也保留了它的时代特点。它在章法的运用里面有涂改的部分,但我们感受的是其中的气息和韵味,深刻领悟其中的“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前沿:知美画院前不久在浦江也举办了“之江同心·艺术点亮乡村”活动,这类活动举办多久了?

林孝爽:从画院建立开始,我们就已经加入这类活动了。“艺术点亮乡村”是统战部所倡导的理念。各地市要“共富”,要“寻美”、把文化内容做大做强。在唤醒乡村沉睡文化资源的同时,让更多优秀艺术走进乡村,转化为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新要求和新形势。在统战部的号召下,我们知美画院的艺术家们积极响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踊跃参与到文化赋能的工作中。这项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中。

 

艺术前沿:作为收藏届的前辈,您能不能为现在的刚涉足艺术品收藏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建议?

林孝爽:对于刚涉足艺术品收藏的年轻人,以下是一些建议:一、选择有增值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市场上的成名艺术家作品价格已经居高不下,而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相对较低,选择余地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选择中低价位有增值潜力的中青年精品进行投资、收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类作品不仅价格合理,而且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二、分散投资,避免高投入:不要将所有的资金投入到一个艺术家或一件作品上,而是分散投资,关注不同的有潜力的艺术家,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通过系统收藏多个艺术家的作品来分散风险。三、利用在线平台学习:利用在线艺术展厅等平台,这些平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是新收藏家极好的切入点。通过观看艺术品的高清图片和视频,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品的细节,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四、敢于冒险:作为收藏家要有前瞻性,敢于冒险是很重要的品质。有时候,这意味着走在市场前面,发现那些尚未被大众发现的优秀作品。五、注意书画的真伪辨别:书画市场赝品泛滥,购买名家书画时应请行家鉴定,以防买到假货。真画值钱,假画不值钱,即使假画画得比真画还好,但因为是假的,也不值钱。通过上述建议,刚涉足艺术品收藏的年轻人可以更加明智地进行选择和投资,从而在艺术品收藏领域早日拿到结果。

 

座落于西泠武林美术馆的林孝爽艺术工作室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