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张作斌

来源:中华网| 2024-11-18 16:30

前言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牢记,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张作斌,1952年2月生,河南省荥阳人。1980年随何纪争先生研习国画,又得国画大师何海霞先生教诲,步入艺途。1984~1985年进修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历任长安书画院秘书长,山水画研究室主任,现任西安长安画院秘书长。其作品多次在报刊发表并被国内外人士收藏。作品《黄河》参加“全国环境保护展”,《激流勇进》获“长安杯电视大奖赛”优秀奖,《牧罢归来近黄昏》参加“玉环颂长安名人书画邀请展”,《山居》、《曲径通幽》参加“迎回归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黄河魂》获“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奖赛”优秀奖,《云漫华峰》获“第四届全国山水画展”创新奖,《高原秋韵》被收入《20世纪当代名家作品精粹》。《巍巍太白六月天》、《长忆骆家坝》、《终南山色秀》参加“西部风韵书画邀请展”。个人传略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并被评为“当代百名优秀文艺家”。2O1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市场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人物,并出版专集。

 

张作斌艺术评论

 

与张作斌相识是缘于对陕西山水画坛的发展几近焦虑式的关注,是一种典型的先读画再识人的过程。刚开始研读张作斌的山水画,立刻被他扎实的传统功力及丰富的生活基础所吸引,再加上其清雅的绘画风格及浓浓的书卷之气,使我将其想象成一位白面又斯文的书生。谁知他日一见,原来他是一位几近腼腆又不善言谈的“壮汉”,是一个讷于言而又敏于心的人。这也正是我们在观其画作时,虽然能够看到长安画派的文化传统,甚至其前辈何海霞先生的影子,但又总能体验到时代变迁所带给他的一些影响的原因所在。这种反差,使我产生出一种愿望——对张作斌的绘画艺术作一下系统地解读。

 

 

 

 

 

张作斌与长安画派的不少前辈们一样,并不是科班出身,也许正是这种经历,使他对传承与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刻骨铭心的体悟。据我观察,当下,对待中国绘画传统存在三种态度:一种是不以修养遣笔墨为然,认为是老夫子故弄玄虚、过时久矣,早该进入历史的古旧堆了。另一种认为对传统只能进行泛泛意义上的学习,决不能钻研得太深,不然就会找不到自己,形成不了风格,丢失了个性。言下之意,就是想一夜成名。第三种态度则是极其严肃地对待传统,为求精神极度地进入,极力地保守传统。这一类的画家,在治学过程中,为了传统共性的东西,他们往往可以将个性的追求暂时放下(或者说是在以追求传统共性为主导的过程中逐渐地、自然而然地显现个性化的东西,而不是以张扬个性为目的),即是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然后以最大的勇气待下来,而不是急于打出去。张作斌属于哪一种,我不便下结论。张作斌在传统与生活的双向探寻中,感悟时代精神与体验文化的精义,在生命的打磨中,渐行渐悟,一步步找到流淌在自己性情之中的审美趣向与文化精神,用一种近乎殉道者的精神与勇气去探索并不断接近自己的审美理想。正如张作斌的为人一样,他不是以一种张扬夸张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慢慢成长的顽强方式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当下的中国山水画坛尽管多元又多样,但从本质上看,可称之为一元与雷同,原因并不复杂,在功利化与浮躁的社会现实面前,在追求攀比享受的利益面前,不少人已经放弃了审美追求,重形式轻内容,重风格轻精神,速成技法,速成风格,跟风与摹写等等,成为画坛欲盖弥彰的“风景”。能在传统与生活的碰撞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在艺术上的立足点,并持之以恒地深探前行,最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传统的体验,用更加精神性的表现整合在画面中,在清雅与正大之中,完成自家绘画气象的培育,正在渐渐地成为一种稀有的存在。张作斌用悟得慢的体验及学习探索方式,来达到厚积薄发与广采众长的目的,也许,这也是一种传统,只是别人不愿深入而已。在今天,在当下的长安画坛,张作斌的山水画探索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开始,它标示着张作斌正在成功地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在中青年山水画家这个群体中,已不断地树立起一种新的学术地位。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