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老师的尊严,就是我有用板子打你的特权

来源:中国网| 2024-12-09 11:24

【辽宁人物新闻】——记辽宁省劳动模范教育专家李华

作者/康锦达

 

 

 

 

 

11月23日是铁岭外事学校第30年的建校日。铁岭外事学校全国校友会做出决定:把30年校庆的主会场选择在深圳这个中国经济前沿城市。

赋予了这次庆典更有深意的价值,是这次盛会的亮点。

看过会标“铁岭外事学校30周年校庆暨大湾区铁岭产业投资恳谈会,就会知道这是一次具有多重指向的师生之谊与故乡之情的叠加,是众多从铁岭外事学校走向祖国各地学子的一种盘根错节的眷恋和奔赴的灵魂表达,己经可以升华为一个文化和经济融合的节日。

对于故乡铁岭而言,这是一种温暖的传递。

是远方学子对故乡之恋,是桑梓深爱,是情深不言。

有情,有义,有范。

于是,带着双向奔赴情感的铁岭市政府副市长李铁刚于23日凌晨3点抵达深圳。谁都知道,这个时间是个睡不好也吃不香的可怕时间,而且接下来他还要有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商业活动。留给他能够休息的只有三个小时时间,没有办法,因为他是市长 。

笔者做为铁岭外市学校的文化顾问,也被邀请参加这次隆重的会议,长期做媒体的直感,使我注意和捕捉到两个真实场景。

一个是:李铁刚副市长到了宾馆房间后,马上要来全国参会的校友名单和大湾区重要企业领导到会的签到名单,拿到名单后,他专注地用手指在总裁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简道智能有限公司、东莞百利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希尔顿欢明酒店、三亚祥颐康养产业有限公司、东莞百利得餐饮管理公司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领导的到会签名上划过……说了一句:嗯,好。我可以睡一会儿了。然后又补充了一句,非常感谢啊!你们还联系了华为!

另一个是场景是:李华校长半夜去接一位远道而来的学生,有这样几句对话;

问:这么晚了,咋不坐白天的航班?

答:处理完公司的事情,算了一下时间,只能坐这个航班啦!不能错过和您相见啊。十年了,我想念您啊。

学生的这句话,把李华校长说哭了。

李华:你看我又掉泪了,是不是老了……

学生:不是,是看我长大了,不淘气啦。

李华:嗯,对,看你长大了,又这么有出息……。

学生:我还记得在学校时,我淘气,犯错了,你把我叫到您的跟前说:孩子啊,你妈妈把你送到学校,你妈妈临走时和我说

学生:不是,是看我长大了,不淘气啦。李华:嗯,对,看你长大了,又这么有出息……

学生:我还记得在学校时,我淘气,犯错了,你把我叫到您的跟前说:孩子啊,你妈妈把你送到学校,你妈妈临走时,我今天把孩子交给你,你要把他管好,打骂由你,我只有一个要求,你要把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还给我……我如果做不到你妈妈的要求,你妈妈能原谅我吗……

说到这里,学生和李华拥抱在一起。俩人都哭了……

这两个真实的场景,一直在笔者眼前浮动。 一个是为官者的瞬间剪影,一个是师生之间的温度特写。

这是人世间极短的细节定格,也是永远有价值的记忆。

 

 

 

我漫步在主会场,深圳海景嘉途酒店的门前林荫路上,有一种视觉产生的触动。

当北方的风雪吹落下满目凋零的树叶之时,深圳却是满目的郁郁葱葱,处处的鸟语花香……

一个自然和文化,还有意识的差别。

也许,这就是南方和北方。

顺着这个触动窗口的敞开,我不由地想起一个人,是个八零后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田达,眼前这座深圳市地标性四星酒店海景嘉途酒店的主政者,他来自铁岭外事学校没有背景没有资历,只凭着智慧和创新,在深圳一展才志,成为人中龙凤。

田达也是铁岭外事学校深圳校友会会长,做为深圳主会场的组织策划者,他为这次会议注入多元的文化和商业内涵。

像他这样走铁岭走出来,在深圳呼风唤雨的重量级人物,在深圳就有几十人,在深圳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龙腾虎跃。比如:原铁岭市外事学校旅游98-2班的学生,现任深圳博园商务酒店有限公司、深圳四季甘泉食品有限公司、深圳欧宝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的刘刚。原铁岭市外事学校旅游98-2班学生,现任深圳市华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白春辉等等……

如果在东北,这个年龄,这个出身,没有背景,又要论资排辈的话,怕是很难熬到这个位置、这个身份的。

但在深圳,只要你行,你就有可以展示自己的道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铁岭外事学校毕业来到深圳的女孩鲍伟,写得一手好字,执掌着三家上市公司,她身上散发着一种从容不迫、气质高雅的气场……

谁会想到她只是铁岭昌图县的农家女孩。如果她蜷在家乡,人生会是怎样的图像?

路变人非。

人,真的是能扔多远,就扔多远……

心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心远则势变。

田达对笔者说:我的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做人的志德,是敢于闯天下的骨气和韧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是母校敢于在我们这些满脸稚气朦朦懂懂的年龄时,就用鞭子把我们赶进了大海。她们在海边上举着鞭子守着,谁出来就抽谁。那时候,我们才十七、八岁,几个老师把我们带到珠海和深圳到用人单位实习一年半,她们像爹妈一样,相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规矩之下出硬汉。天天守着我们,逼着我们适应艰苦的职业道场,给我们制定严格的必须学会和适应以后工作的规程和技能,那时候有的同学也哭也闹,也嚷着要回家……

但李华校长有一句话,我记住了。

她说:孩子,一定要挺住,这是一个坎,闯过去了,你的人生就是万里山河,闯不过去就是贫困潦倒。现在想起来,她的做法是挺狠的,也是有风险的,但却是对的。

我要感谢当年她的鞭子改变了我的人生。为什么现在好多孩子不思进取,是因为缺少有爱心又有狠心的老师,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痛点。学校和老师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缺失了爱心,又放下了能打出血性和骨气的鞭子……

这话震聋发馈。

 

 

 

事后,我对李华校长说:你对中国实用教育做了很多探索和创新,你之所以得到党和政府的许多荣誉,像全国民办教育十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是因为时代需要有创新的办学范式,中国实用教育需要创新。李华校长对笔者说:看到从铁岭外事学校走出几百位有成就的学生,看到今天,铁岭市政府和这么多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为我的学生们骄傲。这份骄傲是他(她)不忘故乡,知恩图报……

笔者看着己年过花甲的李华校长,说,三十年了,不少你骂过、打过、心疼过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也出息了。他们从祖国各地赶来,来参加学校的庆典,来看望你这个老校长,而且是带着项目来的,太难得了,这是情啊,在今天还个年代,太珍贵了,是你在当年把仁德和信仰植入了孩子的灵魂。这应该才是教育的本质啊……

也许是一种欣慰,也许是想起沧桑的往事,也许是……

李华校长听罢,泪流满面……

笔者在会议期间,看到曾任黑龙江副省长、全国人常委、现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佑书写给铁岭外事学校三十年庆典的感言。

文章这样写道:

韶光流转,盛事如约。

在这金秋时节,丹桂飘香之际,铁岭市外事学校迎来三十年华诞、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砥砺前行,三十载求真向善,三十载育人真情,换来了如今的芳华荣庭。万千学子与外事学校情智相融,构筑下这师门的真情和历史年轮的双重合谐和荣耀。园丁遍载桃李树,学子尽作栋梁才。

众所周知,过去这三十年,铁岭市外事学校以“修德为本,育实用人材”,这个方略成为了全国知名且挤进了辽宁唯一的全国重点学校。从中看出一个底层逻辑,是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和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所闪烁的存在光泽。

三十年来,外事人弦歌相继,扬帆远航,春华秋实,初心不改,创造了从起步、稳定到快速发展的进程;从一人独拼到团队作战;从借地办学到拥有独立校园;从零资产到固定资产过亿元;从单一专业招生就业到如今的升学就业双通道;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全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外事学校向大学和社会各界培育了一届又一届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他们如今遍布五湖四海,或成为业界翘楚,或成为职业精英。来自四方学子们的赞誉美名,是外事人的骄傲,更是后来学子立于心中的自豪和榜样。

饮其流者思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李华校长是个实用教育的践行者,她不断地追求教育的高尚境界和提升自我人格的人。是这个现实流俗年代稀缺的贤人。

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给予她了珍贵的荣誉。她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位获得“第二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的校长;同时她还是“全国职业教育百杰校长”、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人大代表、铁岭市政协委员。

她三十年以来以禀持的理念定力。研究教育的传统和现代相融合、思想感知和潜力的开发为教育命题,成长为具有教授级职称的辽宁省民办教育专家、铁岭市教育专家、铁岭市名校长;同时兼任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辽宁省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给予她了珍贵的荣誉。

过去这三十年,她率先实行入学签订就业协议的“订单式教育”和校内凭证就业的“弹性学制”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他们坚守“让更多的孩子就业成才”的办学宗旨三十年不动摇,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为目标,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先后完成了教育部科研课题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诸多课题。她实施“中职与高职贯通、专业与职位对接、教学与生产相连、订单与定岗同步、学历与技能并重、定期与弹性交互”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毕业即就业,成为“就业稳定率高,毕业生成才率高”的双高学校。这些实践,起始的构想都具有年代原创标识性。

这些,也是她追求教育目地的思想和才华的体现。也是她所执掌的学校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优秀民办学校、辽宁省档案管理AA级单位,辽宁省优秀党支部学校的原因。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为国家提供了办学的范式。

……

这篇感言:让笔者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智性和感悟。也有沉甸甸的指向: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内涵?:我们教育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的学校禀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才能走得远?

笔者在深圳期间,把在铁岭外市铁岭外事学校30周年校庆暨大湾区铁岭产业投资恳谈会的所见所见,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故乡之情:一种盘根错节的眷恋和奔赴》在2024年11月25日发表在《辽宁区域经济》上,被《今日头条》转发后,笔者收到不少反馈。

一位省委组织部的老领导在见面时对我说:我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故乡之情:一种盘根错节的眷恋和奔赴》的文章后,挺受感动。一所中专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又知恩图报的青年人,他(她)们不但事业有成,最重要的是对故乡对母校的热爱,把学校30年的校庆溶入了家乡铁岭和大亚湾招商引资的经济合作签约活动。为了这次会议,这些从铁岭外市学校走出的孩子们出钱出力出谋划策,联系了大湾区20多家大型头部企业。尤其是那段现场的视频,让我看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和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这个文章中有三个场面的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个场面是铁岭市副市长凌晨三点抵达深圳后的几笔素描,真实传神,体现了为官的不易和严谨,;第二是老校长半夜接机时学生的对话,含着一种人世间的情和义,触动人心。第三个是那个叫田达的八零后所讲的那段话,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讲了一种信仰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也讲出了教育的底层逻辑。

做为在组织部门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我看到在基层有这样的年轻的党员干部真的有一种心慰。他们有见解有担当有信仰,把党的传统发挥得这么好,我看到了一种忠诚,这种忠诚让我感动,这是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基石和希望啊。

一位曾任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长期主管教育系统工会工作的朋友发来微信说:文章里有一段话。我抄录了下来,也转发给了几位做学校领导的好友。这些话是一个有成就的孩子20年前的经历和思考。也是令我们今天老师和家长深思的一个课题。现在学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很骄气也很任情,但老师不敢管,不敢说。因为管了说了,家长不满意,孩子有情绪。

但结果哪?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孩子:脸上有一股子冷漠,但内心很脆弱,干不了事也扛不起事,更没有了血性。

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内章中,田达是这样说的。他说:

我的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做人的志德,是敢于闯天下的骨气和韧性。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是母校敢于在我们这些满脸稚气朦朦懂懂的年龄时,就用鞭子把我们赶进了大海。她们在海边上举着鞭子守着,谁出来就抽谁。

那时候,我们才十七、八岁,几个老师把我们带到珠海和深圳到用人单位实习一年半,她们像爹妈一样,相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规矩之下出硬汉。天天守着我们,逼着我们适应艰苦的职业道场,给我们制定严格的必须学会和适应以后工作的规程和技能,那时候有的同学也哭也闹,也嚷着要回家……

但李华校长有一句话,我记住了。

她说:孩子,一定要挺住,这是一个坎,闯过去了,你的人生就是万里山河,闯不过去就是贫困潦倒。现在想起来,她的做法是挺狠的,也是有风险的,但却是对的。

我要感谢当年她的鞭子改变了我的人生。为什么现在好多孩子不思进取,是因为缺少有爱心又有狠心的老师,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痛点。学校和老师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缺失了爱心,又放下了能打出血性和骨气的鞭子……

 

 

 

这位朋友又说:你应该好好地把这所学校的故事写出来,这是接地气有人间烟火气的教材。

救活过两家大型合资企业,现在还在南方忙碌的企业家于海洋看过后,用微信给我发来长长的一段话:

他说:

看过你的文章,令我感概万干。

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拿着鞭子,满怀爱心的老师。

老师是什么?是贤是圣也是凡人。

他有爱学生的贤,是传授学识和信仰的圣,也是喜怒哀乐的凡人。

我这一生遇到三位老师,一位是我的父亲,他是沈阳五中的特级语文教师,他性格磊落,痴心传授,桃李满天下,他的理念是纠正孩子能做好而不去做好的习性,这种纠正是老师的天责。他在晚年对我说:一个孩子能有出息,不是他聪明,而是做事情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是靠培养的。对孩子来讲,老师的尊严就是我有用板子打你的特权。我上大学的恩师是冯玉忠,他是个严厉而温情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他给我不仅是学业,影响更深的是给予我的理念,是德高于知,义高于识,血热骨硬、素心若雪是他的座右铭也是我接续的座右铭。他很崇敬墨家思想:那就是爱无差等、忠诚守信、无私奉献。他说项羽是民族贵族精神的代表,因为他把信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他认为先秦到了汉代,是刘邦的言而无信毁掉了我们华夏的民族精神,我最大的愿望,是我的学生能够有贵族精神。有贵族精神的民族才会群星璀璨。我的第三位老师是天津大学读研的授课老师、经济管理学家赵国杰教授,他对我有苛刻的要求,他说:拿个研究生的文凭没有什么用,重要的是能把理论变成实践,在我读研的时候,我和赵教授完成了一部《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著作,并获给了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记秀成果二等奖。他又说,如果有一天,你做出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这才是真正的著作,我毕业后,相继接手了两家频临倒闭的大型合资企业,并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实现了利税的最好水平。我讲的这些,核心是讲一个人的成长,老师的理念和传导太重要了。教育的设计太重要了。我们应该看到今年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首次超过了本科生,这说明了什么?文凭的红利己经结束了,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社会发展的未来,最需要的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不是学历高,而是有民族精神。胖东来这个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受人尊重,就是他不把赚钱做为目地,而是把爱带给社会,把义和德带给社会。我之所以讲这些,是铁岭外事学校培养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懂的知恩图报的青年人。是这个学校早在10年就站在了一个高度,看到了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要。是这位校长的爱心和眼光,这是我向这个学校致敬的原因。

其实,《故乡之情:一种盘根错节的眷恋和奔赴》,是我在铁岭外事学校30年校庆暨大湾区铁岭产业投资恳谈会的所闻所见,写的一篇特写。阐述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这种理念所产生的实践效果。不想得到了不少共情的反馈。

其实,认识铁岭外事学校校长以后,她的故事让我有了写一个教育专家对中国实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的报告文学,对教育的痛点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思想和路径。

但,这样的题材也是一个容易触碰教育体系神经的题材。

写好了很难。

在深圳机场候机的时段,人很多,一个并不相识的中年女性主动给我腾了一个位置,这让我有些感激,我们是坐同一回沈的班机,上了飞机又是临座,一路上有了攀谈的机会。

她是个搞电力智能系统的实体老板,谈吐不俗,知道我在媒体里混过,她说了一句,传统媒体为什么失去半壁江山,关键是没有俯下身子贴进民意,而自媒体的时代也只有眼花缭乱的繁荣而缺乏深刻的精神。改变是存在的基础,不改变只有被淘汰。

她的话有一种冲击力。

我俩加了微信。

当《故乡之情:一种盘根错节的眷恋和奔赴》,出现在《今日头条》后。

她在微信说了几句:我看到了你写的文章,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一样需要的是:改变,改变,再改变!需要有像李华这样的校长。我想引用在上海地铁站里只有一句话的巨幅广告:“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改变的人”。

她这几句话也很有冲击力且震撼!

 

 

 

 

 

 

 

见习编辑 李仁杰

责任编辑 宋茜

责任校对 杨芳

审核总编 傅强

 

分享到:
文化视角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