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2025-06-18 14:26
在老龄化加剧、慢病负担日增的当下,一位退休法官的“跨界”探索引发关注。怀柔区法院退休老干部张春卿,以“打破医疗体系壁垒”的魄力,带领中医慢病调理科研小组深入研究“医养结合”课题。这一源于对西医医院“重治疗、轻预防”现状的深刻洞察,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千万慢病患者勾勒更完整的健康管理蓝图。张春卿的探索不仅是个人兴趣的延伸,更是对医疗体系痛点的主动回应——当北京安贞医院专家直言西医“只有医,没有养”时,这位退休老干部决定用行动填补这片空白。
一、课题起源:从癌症攻坚到慢病破局的底层逻辑
(一)西医之“缺”:被忽视的预防与康复断层
北京安贞医院心脑血管科主任医师刘东发在抖音视频中尖锐指出:“国内对心脑血管病只有医,没有养。”这一观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西医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心脏病患者术前缺乏风险干预,术后缺少康复管理,全程被“对症治疗”思维主导。张春卿团队调研发现,90%的西医医院未设立健康管理科室,对“无症状慢病”视而不见,任由其发展为重症,形成“小病拖大、大病拖危”的恶性循环。
(二)中医之“源”:医养同源的传统智慧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医”与“养”本为一体。张春卿举例:“食疗是医还是养?针灸保健是医还是养?八段锦调理是医还是养?”古人以“上医治未病”为最高境界,通过饮食调理、情志疏导、运动养生等方式,在“养”的过程中实现“医”的目的。这种“寓医于养”的理念,恰与现代健康管理高度契合,却在西医主导的医疗体系中逐渐边缘化。
(三)科研组的初心:填补空白的使命驱动
张春卿与海淀区退休教师郭根深的相遇,成为课题的起点。郭老耗时多年研发的晚期癌症中医调理技术,虽能让70%以上患者恢复健康,却因缺乏合法医疗平台难以推广。“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治已病’,更是‘防未病’和‘愈后养’。”张春卿意识到,西医医院在慢病管理中的“养”性服务缺失,正是中医技术的用武之地。于是,科研组将目标从“治癌”转向“调慢”,开启医养结合的探索之路。
二、概念重构:重新定义“医养结合”的中医范式
(一)医养结合的核心内涵:治疗与管理的闭环
张春卿团队对“医养结合”的定义突破传统框架:
•医:涵盖疾病诊断、治疗、康复训练,包括西医的精准检测与中医的辨证施治;
•养:聚焦病因预防与愈后管理,通过饮食、运动、睡眠、情志等生活方式干预,激活人体自愈力。二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治疗+调理”的深度融合,形成全周期健康管理闭环。
(二)中医技术的独特价值:从“对症”到“对因”
与西医“头痛医头”不同,中医慢病调理以“病因个性化”为核心。以糖尿病为例,西医仅分3类,中医则细辨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等7种证型,通过“一人一方”精准调理。张春卿以自身为例:“我停用所有降糖药,仅通过断食疗法、站桩八段锦和催眠术,就将血糖从空腹9.0降至5-7。这不是奇迹,而是对‘养’的科学应用。”
(三)技术边界的清晰划定:安全与规范的底线
针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限制,科研组明确技术边界:不涉及处方药与侵入性治疗,专注非药物调理技术,如针灸、推拿、食疗、现代理疗器械等。“我们不替代西医,而是做西医做不了的事——让健康管理成为医疗服务的标配。”张春卿强调。
三、实践验证:从个人体验到群体疗效的实证之路
(一)自身慢病逆转:最真实的“活体实验”
作为20年二型糖尿病患者,张春卿曾依赖西药却疗效甚微。他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采取三大措施:
•饮食革命:科学断早餐,定制低GI饮食方案;
•运动干预:每日练习降糖站桩与八段锦,激活气血循环;
•睡眠修复:运用古代“祝由术”(现代催眠术)改善睡眠质量。数月后,其空腹血糖稳定在5-7,低密度脂蛋白从4.0降至1.5,实现“不药而愈”。
(二)前列腺增生调理:现代技术与中医理念的碰撞
张春卿的前列腺增生曾严重到需导尿手术,西医治疗反复发作。他停用中西药,改用激光理疗仪调理,通过“物理能量激活腺体自愈力”,竟奇迹般控制病情。“西医手术是‘破坏性修复’,中医理疗是‘激活式修复’,患者少遭罪,费用还低。”他举例,某企业高管通过激光降糖仪配合饮食调理,两个月内停服降糖药,印证技术可行性。
(三)群体案例的说服力:从癌症到慢病的广谱效果
科研组积累的案例覆盖多种慢病:
•晚期癌症:50岁卵巢癌转移患者经“病因心理干预+呼吸疗法+运动调理”,3个月肿瘤明显缩小;
•中风后遗症:某患者偏瘫卧床半年,经九宫飞星针法与气血疏通术调理,1个月内实现生活自理;
•老寒腿点血疗法:7天艾草泡脚+点血针刺疗法,根治20年顽疾未复发。这些案例印证中医调理技术对慢病的“逆转”潜力,打破西医“慢病不可治愈”的固有认知。
四、社会背景:医疗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与机遇
(一)需求侧爆发:慢病群体的“未满足”呐喊
数据显示,我国慢病患者超3亿,占死亡原因的88%。但西医医院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服务单一:仅提供对症治疗,缺乏病因分析与健康管理;
•预防缺失:对无症状慢病(中医“未病”)放任自流;
•康复空白:术后患者缺乏系统调理,复发率高。张春卿调研发现,85%的慢病患者渴望“非药物调理”,但90%不知如何科学管理健康,形成“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尖锐矛盾。
(二)政策侧局限:中医调理的“玻璃门”困境
尽管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但现有政策存在明显偏向:
•资质壁垒:中医健康管理师、慢病调理师无合法诊疗资格,无法在医院开展调理服务;
•医保断层:非药物调理项目未纳入医保,患者自费负担重;
•机构排斥:西医医院对中医技术存认知偏见,合作常遇“成功即被踢开”的风险。“我们向50多家三甲医院发合作信,仅3家回应,且要求‘技术成果归医院所有’。”张春卿感慨,体制障碍成为最大“拦路虎”。
(三)认知侧偏差:患者“只知治,不知养”的误区
受西医思维影响,多数患者将“医疗”等同于“吃药打针”。科研组调查显示:
•仅12%知晓“饮食调理可降血糖”;
•8%了解“情绪管理可防癌症复发”;
•67%认为“中医调理是辅助,不能替代西药”。这种认知误区,导致中医“治未病”理念难以落地,慢病管理陷入“越治越多”的怪圈。
五、破局路径:中医技术与医院体系的融合创新
(一)功能嵌入:打造“西医诊断+中医调理”新生态
张春卿构想的医养结合模式,本质是在西医医院植入“中医健康管理模块”:
•前端预防:通过体质辨识筛查无症状慢病,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
•中端干预:住院患者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同步进行中医理疗、营养指导;
•后端康复:出院后通过APP跟踪生活方式,降低复发率。以糖尿病为例,患者住院期间,西医调控血糖,中医辨证施予针灸、药浴、八段锦指导,出院后定期复查并调整调理方案。
(二)资源协同:设备、人才与技术的优势互补
•设备共享:利用医院现有CT、核磁等设备精准诊断,中医根据检测结果制定调理方案;
•人才联动:西医医师与中医调理师组成“跨界团队”,前者负责疾病诊疗,后者专注健康管理;
•技术融合:传统中医手法(如气血疏通术)与现代理疗器械(如激光治疗仪)结合,提升调理效率。“西医的‘精准’与中医的‘整体’不是对立,而是互补。”张春卿举例,某高血压患者经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通过耳穴压豆+决明子茶饮,3个月减药50%。
(三)场景创新:从“治病场所”到“健康管理枢纽”
医院的角色需从“疾病终点站”转向“健康起点站”:
•体检升级:常规体检加入体质辨识,筛查“未病”人群;
•专科延伸:在糖尿病科、心内科等设立“中医调理门诊”,提供一站式服务;
•社区联动:通过医联体将调理技术下沉社区,覆盖老年群体。广州某私立医院仅推出“糖尿病逆转项目”,便吸引全国患者,证明市场对创新模式的强烈需求。
六、未来挑战与愿景:从“试验田”到“中国方案”
(一)现实阻力:政策、资本与认知的三重障碍
•政策突破:亟需将中医调理纳入医疗机构合法服务范围,允许持《中医慢病调理师》证书人员在医师指导下开展工作;
•资本博弈:科研组计划租赁或收购二级医院作为“试验田”,但面临“西医医院排斥中医”“资本要求短期回报”等挑战;
•认知培育:需通过媒体科普、案例推广,扭转公众“中医调理=替代治疗”的误解。
(二)战略步骤: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
1.短期目标(1-2年):建立首家“医养结合示范医院”,验证“西医诊断+中医调理”模式的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2.中期目标(3-5年):联合医学院校培养万名“中医慢病调理师”,建立标准化培训体系;
3.长期目标(5-10年):推动医养结合纳入国家慢病防治体系,成为主流健康管理模式之一。
(三)终极愿景:重塑医疗价值导向
“当医院不再以‘药品销量’考核科室,当医生从‘治病救人’转向‘健康守护’,医疗体系才能真正回归本质。”张春卿展望,未来的医养结合模式将实现:
•患者受益:少吃药、少开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降低慢病风险;
•医院转型:从“治疗中心”升级为“健康管理中心”,提升服务粘性与品牌价值;
•社会减负:降低慢病发病率与医疗支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压力。
从法院卷宗到中医典籍,从司法公正到健康公平,张春卿用近十年时间完成跨界转型。办公室墙上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科研组的精神注脚。尽管面临“体制壁垒”“利益博弈”等重重挑战,这位70岁的退休老干部仍每日工作10小时,整理案例、对接资本、呼吁政策支持。“哪怕只能改变一家医院、惠及千名患者,我们的努力就有意义。”他说。在西医主导的医疗版图中,张春卿和他的团队如同一束微光,执着地照亮中医慢病调理的未来——那是一个“医”与“养”重新融合、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的健康新生态。或许正如他在科研报告中所写:“真正的医疗革命,不是颠覆现有体系,而是补其不足、扬其所长,让医学重新成为‘有温度的科学’。”这,正是中国医疗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千万慢病患者的希望所在。
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本报讯编辑秦凤)琴台绿化广场上的金秋菊展,犹如一场秋日的绚烂盛宴。菊展即将结束,所以要在浓烈秋景中定格秋意,将...
2024-11-30 14:55
( 本报讯编辑秦凤 ) 落叶、松果、枝条、菊花冬的礼物虽不及春的生机、夏的艳丽、秋的秀美,但自然的周而复始便是如此,...
2024-11-30 14:28
(本报讯通信员陈松林、孙悦) 菊韵映古今,秋香满却月。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汉阳展区,将于11月1日在琴台绿化广场开展...
2024-11-05 17:47
11月1日,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暨武昌区第33届街头菊花展在武昌区首义广场璀璨启幕。此次菊展以山水武昌金秋齐舞为主题...
2024-11-01 16:44
( 本报讯编辑秦凤 )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一言道尽了菊花独特的风骨和魅力,美丽的菊花向阳开放,淡淡的清香四处飘...
2024-11-01 14:03
...
2024-01-13 18:45
中国晨报讯(通讯员史健)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
2023-12-27 14:10
CCTV今日视界讯(中国晨报记者刘宏 孙风荣) 为进一步提升山西大同、内蒙古乌兰察布两地经济交流合作水平,12月6日,大同...
2023-12-09 08:06
CCTV今日视界讯(张选) 村庄道路干净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干群关系和谐融洽今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镇...
2023-11-30 22:49
CCTV今日视界讯(云州融媒记者刘茂喜)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第二中学顺利通过大同市教育局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2023-11-09 18:48